唯品会是以品牌偏好为基础的。这点和淘宝京东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当你在淘宝购物的时候,页面下方会有很多推荐,这些推荐是基于你之前购买了什么,退了什么东西。对于天猫、京东或者一号店,他们把50%流量分给了搜索。而唯品会是没有搜索的。唯品会为什么没有搜索,这个问题取决于唯品会对于搜索本质的定义。搜索是为了让用户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获取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或者服务。所以是否使用搜索有两个必要的条件。第一,信息是不是海量的。如果信息是海量的,那么搜索是必要的;第二,用户是否带有明确获取信息的目的。如果用户带有明确的目的,那么搜索也是一个必要的存在。对于唯品会来讲,唯品会的信息不是海量的,因为唯品会的基本信息单元是品牌,如果基本信息单元是SQ,那么信息是海量的。
用户在电商网站中浏览商品的时候,通常有两种目的:一种是我来看看有什么要买的;另外一种是我要买某个东西,看看有没有符合我要求的。对于唯品会来讲,特卖会的形式很难满足这两种购物需求。所以我们认为:现阶段对于唯品会来讲,做搜索不是一个必要的需求。但是未来会不会做搜索,这是一个未知。因为上述两个条件是会发生变化的。当一个产品的策略和用户体验有冲突的时候,在内部有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经理对价值的判断非常重要。唯品会的第三个特点----限时特卖。唯品会一直坚持这个策略,购物车限时20分钟。为什么限时20分钟?为什么让用户感觉那么强迫?这是因为限时促进用户购买的欲望促进商品的流通。限时,一个产品可能只卖3-5天;限量,一个产品可能只卖有限的数量。在这种状况下,商品是稀缺的,尤其是好的商品是稀缺的。因此,如果一个商品进入购物车后,用户不能快速进行结算,商品是不能产生流通的;而一旦商品不能进行流通,那么它的特卖的价值就不能体现。特卖价值的体现就在于短时间内流量爆发和销售爆发,从而使商品尽快被购买。4.相信习惯的力量唯品会到今天仍然坚持每天上新,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让用户每天来?这件事是由产品策略所驱动,因为唯品会是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理论来讲: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如果你不能让用户形成这种认知和购物习惯,那你特卖的定位是无法呈现的。
如果电商网站的用户每月访问网站3次或者4次,每天进行的特卖其实根本没有进行流通,也根本没有获取到流量。所以唯品会每天推出新特卖,不遗余力地和用户进行交互,不断进行商品上新。通过不断上新,让用户从潜意识到意识,再形成一种习惯。用户的习惯,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力量。唯品会在用户量上相对天猫、京东是会少一些的,但是用户活跃度在所有电商网站中应该是非常好的。同时,这个也形成了另外一个副产品:通过用户持续的访问,每天能看到新东西,来形成用户每次逛街一样的体验和习惯。今天看到了一些商品,觉得还不错,就买一件;通过这种形式,形成用户的一种习惯,提高用户的忠诚度。所以这也是大家看到很多垂直类的新的商品所想要获得的一种效果。另外还有两个很有趣的产品呈现形式:我们在淘宝上看中的商品如果卖完了话,会直接下架。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件商品卖完了,但是没有下架,当你把用户引导过来,但是无法产生转化和消费,这形成了一种浪费,这种转化是无效的。
但是在唯品会上,你卖完了商品,仍然会存在,只是显示的状态是“已抢光”,甚至我们有一些独特的产品策略保证已抢光还有一定的曝光度。为什么这么做呢?大家可以先打个问号。第二个,商品会打一个“有机会”的标志。像大家所熟知的京东、当当啊,它有一门缺货体系。本质上看,这两个商品是有相关性的,但其实这两个商品的基础是不一样的。在唯品会上,会有一个“已抢光”的状态,并且此商品仍然存在列表中曝光给用户,它通过意识影响的方式,让用户形成一个认知-----一个好东西很快被抢光,所以如果你下手不快的话,这个东西就可能不在了。这个策略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很难评估。我们要解决的不是把用户的需求记录下来等下次来的时候再进行推荐。而是保证一个商品在特卖时间段的最大化曝光。一个商品如果被添加进入购物车,或者进入待支付状态,如果此时用户不能下购买的决策,会导致在24小时之后或者3天之后又回到库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设定这样的规则,如果你没有进行支付,那么其他用户还是有机会的。用户通过有机会的这种预定的方式,能够使得这个商品即使没有被当前用户携带,也能够迅速留给其他用户。下面再来讲讲我对用户体验和产品定位的取向。我们对于产品的定位很多时候是要强迫用户发生某种行为的。
强迫用户是一种好的用户体验吗?必然不是,但是我相信产品人员或设计人员或者用户体验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必然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产品策略和用户体验矛盾。这个矛盾不可能一揽子解决。什么是产品策略?产品策略就是游戏规则,不同的游戏规则决定了你的游戏是狼人杀还是三国杀。比如最近很火的一款游戏----皇室战争。这款游戏的很多游戏规则其实是反人类的,让用户不爽。很多的不人性恰恰体现了它对人性的认知。我们常常讲,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要挖掘人性的阴暗面。产品设计就是通过对人性的认知制定你的规则,让用户在你的规则中玩。很多游戏规则都让用户很痛,但真正成功的产品是让用户痛苦之后快乐。所以真正的产品策略应服务于更大的定位策略,而不仅仅是局部的用户体验或功能完善。如果产品定位和产品体验有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我的回答是选择产品定位。因为产品定位是上层建筑。
这是一个传统硬件和软件的竞争策略模型。我们把这个概念置换一下,我们把硬件置换为产品的功能和体验,把软件置换为这个产品所提供的服务价值。我们可以对自己的产品或者竞品划定一个搜索象限区间。如果一个产品能够提供高差异性的服务价值和产品体验,那么它就是一个系统化的产品。比如淘宝就是一个系统级的产品。淘宝的基础体验功能非常完善,在国内几乎就是模板,而且淘宝能够提供独一无二的产品价值。所谓的万能淘宝就是说它几乎能够满足用户的一切需求。
反之,它的对角线所代表的是工具类产品。比如AppStore,我们在AppStore中搜索PPT,或者搜一下日程,我们发现大量的同质化产品,这些产品在产品功能体验上,很难提供独一无二的价值,也没有提供独特的服务价值。这这种情况下,导致这类产品竞争非常激烈。还有一些产品,比如12306。12306的产品功能体验非常差,但是它能够提供独一无二的服务价值,所以它是属于服务类的产品;如果它能够保证它的服务价值,那么它仍旧是不可替代的。这张图对于产品的划分其实是一个定性的描述,大部分产品不是单纯的属于某一象限,而是在这个模型中的某一位置。这个象限中的产品,都是在向它的右下方滑落。
这意味着,产品的差异化很难长久保持。所以说,产品差异化是持久性战略。最后我想谈谈我对产品差异化的路径思考。产品差异化还是要回归产品本身。产品设计或者是体验设计说白了,都是解决人在特定场景下的特定任务的工具。差异化分为两种:横向的差异化和纵向的差异化。横向的差异化可以理解为:不同场景、不同用户群你给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方案,也许我们在选择不同场景之下的用户。纵向的差异化也许是基于用户的服务,我们比竞争对手提供更情感化的服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如何安全用电?九月开的十种花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