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滑動手機瀏覽網頁、滾動文件、或是移動滑鼠游標時,有沒有感覺到畫面特別滑順流暢,彷彿行雲流水?或者反過來,在看快速移動的影片、玩第一人稱射擊 (FPS) 或賽車遊戲時,覺得畫面有點拖影、模糊、甚至有卡頓感?
這些視覺感受上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你正在使用的顯示器(無論是電腦螢幕、筆電螢幕、平板還是手機螢幕)的一個關鍵規格——「螢幕更新率 (Refresh Rate)」,通常用單位 Hz (赫茲) 來表示。
現在市面上的產品規格表,常常標示著 60Hz, 90Hz, 120Hz, 144Hz, 甚至 240Hz 以上。你是不是也常常看到這些數字,但不太確定它們到底代表什麼?數字越高就一定越好嗎?對於不玩遊戲的普通使用者來說,高更新率有意義嗎?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感到好奇或困惑,那就來對地方了!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深入淺出地科普一下「螢幕更新率 (Hz)」這個重要的顯示規格:
它到底是什麼原理?
60Hz, 120Hz, 144Hz+ 這些不同數值,在視覺體驗上究竟有何差異?
它和遊戲中的 FPS (畫面更新率) 有什麼關係?
高更新率對遊戲和日常使用分別有何影響?
以及如何在 Windows 中檢查並設定你螢幕的更新率?
搞懂這些,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裝置的能耐,也能在未來選購新螢幕或裝置時,做出更符合需求的明智選擇!
內容目錄
顯示
1
螢幕更新率 (Refresh Rate / Hz) 是什麼?跟翻書一樣!
2
更新率 (Hz) vs. 畫面更新率 (FPS) – 螢幕能力 vs. 內容產出
3
不同更新率 (Hz) 的體感差異 – 從「夠用」到「絲滑」
4
高更新率 (High Refresh Rate) 真的有必要嗎?
5
畫面撕裂救星:可變更新率技術 (VRR – G-Sync / FreeSync)
6
如何在 Windows 中檢查與設定螢幕更新率?
7
結論:Hz 不是越高越好,但高 Hz 確實更香!
螢幕更新率 (Refresh Rate / Hz) 是什麼?跟翻書一樣!
螢幕更新率,簡單來說,就是指你的顯示器「每秒鐘」能夠重新繪製或更新畫面的次數。它的單位是 赫茲 (Hertz, 簡寫為 Hz)。
60Hz:代表螢幕每秒鐘更新畫面 60 次。
120Hz:代表螢幕每秒鐘更新畫面 120 次。
144Hz:代表螢幕每秒鐘更新畫面 144 次。
以此類推…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本「動畫翻頁書」(Flip Book):
更新率 (Hz) 就好比這本翻頁書每秒鐘能翻過多少頁。
翻頁速度越快(Hz 越高),書中人物的動作看起來就越連貫、越流暢。
如果翻頁速度很慢(Hz 很低),你可能就會感覺到動作是一格一格跳動的,不夠滑順。
因此,更高的螢幕更新率,理論上能帶來更流暢、更清晰的動態視覺體驗。
更新率 (Hz) vs. 畫面更新率 (FPS) – 螢幕能力 vs. 內容產出
在討論螢幕更新率時,常常會提到另一個相關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FPS (Frames Per Second),中文常譯為「畫面更新率」或「幀率」。這兩者很容易搞混,但必須區分清楚:
更新率 (Hz – Hertz): 是指你的「螢幕硬體本身」每秒最多能刷新幾次畫面的能力上限。這是螢幕的固有規格。
畫面更新率 (FPS – Frames Per Second): 是指你的「電腦顯示卡 (GPU)」或「遊戲主機」每秒鐘能夠實際產生或渲染出多少張獨立的畫面。這是內容來源的輸出能力。
兩者的關係與影響:
理想狀態:FPS ≈ Hz。 為了獲得最流暢、無撕裂的畫面,最理想的情況是你的 GPU 產生的 FPS 能夠穩定地達到或接近你螢幕的更新率 Hz(當然不能超過螢幕的 Hz 上限)。
FPS > Hz (GPU 太強或遊戲太舊): 如果你的 GPU 每秒能產生 100 張畫面 (100 FPS),但你的螢幕只有 60Hz,那麼螢幕最多還是只能顯示出 60 張不同的畫面。多出來的幀會被浪費掉,而且因為 GPU 輸出新畫面的時間點可能跟螢幕刷新的時間點對不上,容易導致畫面撕裂 (Screen Tearing) 的現象(畫面看起來像被切成上下兩半,顯示不同幀的內容)。
FPS < Hz (GPU 不夠力或遊戲特效開太高): 如果你的 GPU 每秒只能產生 40 張畫面 (40 FPS),但你的螢幕是 144Hz,那麼螢幕為了顯示內容,可能會重複顯示同一張畫面好幾次,或者在等待新畫面時造成卡頓感 (Stuttering)。雖然高更新率螢幕本身可能因為反應速度快而稍微減少動態模糊,但你無法體驗到真正 144Hz 的流暢度。
結論: 高更新率 (Hz) 的螢幕需要有足夠強勁的顯示卡 (GPU) 來輸出高畫面更新率 (FPS) 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兩者需要相輔相成。只升級其中一項,效果會大打折扣。
(後面會提到 G-Sync / FreeSync 技術就是為了解決 FPS 和 Hz 不匹配時的問題)
不同更新率 (Hz) 的體感差異 – 從「夠用」到「絲滑」
那麼,從 60Hz 到 120Hz、144Hz 甚至更高,實際使用起來的「感覺」到底差在哪裡呢?
60Hz:
這是過去幾十年來傳統電腦螢幕和電視的標準更新率。
對於靜態內容瀏覽、文書處理、觀看標準電影/影片(大多是 24fps 或 30fps)來說,60Hz 是完全夠用的。
但在快速滑動網頁、滾動長文件、或移動滑鼠游標時,你可能會感覺到畫面不夠連貫,甚至有些微的拖影感。對於快速移動的遊戲畫面,60Hz 也容易出現動態模糊 (Motion Blur)。
75Hz / 90Hz:
相較於 60Hz,這兩個更新率能提供「稍微」更流暢的視覺體驗,尤其是在桌面操作、網頁滾動時,你會感覺滑順度略有提升。
90Hz 在一些中階手機或 VR 裝置上也能見到,是從 60Hz 升級的「有感」門檻之一。
120Hz:
這是第一個能帶來「非常有感」流暢度提升的級距! 無論是滑動手機介面、瀏覽網頁、看高幀率影片,還是玩支援高幀率的遊戲,120Hz 都能提供顯著更平滑、更清晰、反應更即時的感受。
目前已廣泛應用於中高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 (如 iPad Pro 的 ProMotion)、部分筆記型電腦以及入門到中階的電競螢幕。對於日常使用的舒適度提升很有幫助。
144Hz / 165Hz:
這是目前 PC 遊戲玩家的主流選擇! 相較於 120Hz,流暢度可能又再提升一些(雖然邊際效益遞減),對於快節奏遊戲(如 FPS、賽車、MOBA)來說,能帶來更低的動態模糊、更清晰的移動目標、以及更快的畫面反應速度,有助於提升競技表現。
價格通常比 120Hz 稍高,但已成為電競螢幕的「甜點級」規格。
240Hz / 360Hz 或更高:
這是極致的更新率,主要目標客群是專業電競選手或硬核 FPS 遊戲愛好者。
能提供理論上最快的畫面更新速度和最低的動態模糊,追求那幾毫秒的反應時間優勢。
但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從 144Hz/165Hz 提升到 240Hz+ 的體感差異會越來越小,且需要非常非常強大的 CPU 和 GPU 才能穩定輸出對應的超高 FPS,否則螢幕的高更新率也是浪費。投資報酬率相對較低。
快速比較表:更新率與應用
更新率 (Hz)主要體感/優勢典型應用場景60 Hz基本流暢度文書處理, 靜態內容, 標準影片75-90 Hz日常操作/捲動略有提升部分辦公螢幕, 部分行動裝置120 Hz非常有感的流暢度提升 (UI/捲動), 遊戲入門級中高階手機/平板, 部分筆電, 電競入門144 Hz / 165 Hz遊戲畫面極度流暢, 低動態模糊, 反應更快主流 PC 電競240 Hz+極致競技反應速度, 幾乎無動態模糊 (需搭配高 FPS)專業電競選手, FPS 遊戲愛好者
體感差異是主觀的,但普遍來說,從 60Hz 升級到 120Hz 或 144Hz 是最有感的區間。
高更新率 (High Refresh Rate) 真的有必要嗎?
看完了不同 Hz 數的體感差異,你可能會問:那我到底需不需要追求高更新率的螢幕呢?
如果你是【遊戲玩家】(尤其是快節奏遊戲):
答案是:非常有必要! 從 60Hz 跳到 120Hz 或 144Hz+,對遊戲體驗的提升是立竿見影的。畫面更流暢、動態模糊更少、滑鼠或準心的移動更跟手,能讓你更早發現敵人、更快做出反應。對於競技型玩家來說,高更新率幾乎是標準配備。
如果你是【一般日常使用者】(文書、上網、看影片、輕度創作):
答案是:非必要,但用了會「旦用難回」! 60Hz 完全可以滿足基本需求。但是,一旦你體驗過 90Hz 或 120Hz+ 螢幕帶來的絲滑捲動、流暢動畫和清晰的滑鼠移動軌跡,再回頭去看 60Hz 的螢幕,很可能會感覺到明顯的「卡頓」或「遲滯感」。
結論: 對於日常使用,高更新率更像是一種提升使用舒適度和爽度的「加分項」,而非必需品。但考量到現在許多手機、平板都已經標配高更新率,如果預算允許,為你的電腦螢幕或筆電選擇 120Hz 或更高的更新率,確實能帶來更好的整體視覺感受。
畫面撕裂救星:可變更新率技術 (VRR – G-Sync / FreeSync)
前面提到,當 GPU 輸出的 FPS 和螢幕的 Hz 不匹配時,可能出現畫面撕裂或卡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出現了可變更新率 (Variable Refresh Rate, VRR) 技術。
原理: VRR 技術允許螢幕的更新率 (Hz) 動態地、即時地去匹配 GPU 當下輸出的畫面更新率 (FPS)。例如,GPU 這秒輸出 87 FPS,螢幕就刷新 87Hz;下一秒輸出 112 FPS,螢幕就刷新 112Hz (在螢幕支援的 Hz 範圍內)。
效果: 讓螢幕的刷新和 GPU 的輸出完美同步,從而消除畫面撕裂,並減少因 FPS 浮動造成的卡頓感,即使 FPS 沒有達到螢幕的最高 Hz,也能提供更平滑、更穩定的遊戲畫面。
兩大技術陣營:
NVIDIA G-Sync: 由 NVIDIA 推出的技術,需要顯示器內建 G-Sync 晶片(成本較高)或通過 G-Sync Compatible 認證(基於 VESA Adaptive-Sync 標準),並搭配 NVIDIA GeForce 顯示卡使用。
AMD FreeSync: 由 AMD 推出的技術,基於 VESA Adaptive-Sync 開放標準,通常無需額外硬體晶片,支援的顯示器較多、價格也可能較親民。需要搭配 AMD Radeon 顯示卡(或部分支援 FreeSync 的 NVIDIA 卡)。
選購建議: 對於遊戲玩家來說,選擇支援 G-Sync 或 FreeSync (並與你的顯示卡匹配) 的高更新率螢幕,能帶來極佳的遊戲視覺體驗。
如何在 Windows 中檢查與設定螢幕更新率?
很多時候,即使你買了高更新率的螢幕,Windows 預設可能還是跑在 60Hz!所以務必檢查並手動設定:
路徑 (Win10 / Win11 相似):
在桌面空白處按滑鼠右鍵,選擇「顯示設定」(Display settings)。
在「顯示器」設定頁面中,向下捲動找到並點擊「進階顯示設定」(Advanced display settings) 或類似連結。
在新頁面中,找到「選擇重新整理的頻率」(Choose a refresh rate) 或「重新整理頻率 (Hz)」(Refresh rate (Hz)) 的下拉式選單。
操作:
點開這個下拉選單,看看裡面列出的最高數值是多少?這通常就是你螢幕硬體支援的最高更新率。
直接點選那個最高的數值(例如 120Hz, 144Hz, 165Hz)。
螢幕可能會短暫變黑,然後跳出確認視窗,詢問是否保留變更,點擊「保留變更」(Keep changes)。
為何要手動設定? 有時 Windows 或顯示卡驅動程式可能無法正確偵測螢幕的最高能力,或者預設為較低的 60Hz 以確保相容性。手動將其調整到螢幕支援的最高值,才能真正享受到高更新率帶來的好處!
結論:Hz 不是越高越好,但高 Hz 確實更香!
螢幕更新率 (Hz) 是影響視覺流暢度的關鍵規格。雖然 60Hz 對於基本應用已足夠,但更高的更新率(如 120Hz, 144Hz+)能為遊戲帶來顯著的優勢,也能提升日常使用的滑順感和舒適度。
選購時: 根據你的主要用途(遊戲 vs. 日常)和預算,決定是否需要投資高更新率螢幕。如果選擇高更新率,別忘了也要有足夠強勁的 GPU 來輸出對應的高 FPS,並考慮搭配 VRR 技術 (G-Sync/FreeSync) 以獲得最佳體驗。
設定時: 買了高更新率螢幕後,務必到 Windows 的進階顯示設定中,手動將更新率調整到支援的最高值,才不會浪費了它的潛力!
了解 Hz 的意義,能幫助你更聰明地選擇和設定你的顯示設備,享受更流暢、更舒適的視覺饗宴。
本站不開放任何商務合作,如有任何文章內的問題,請加入「討論社團」進行發問討論。
一图看懂越位:阿根廷如何成电子眼下倒霉蛋?广东立信企业有限公司工资待遇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