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兵器大家族中,棍是历史最悠久的武器。棍也称殳,又叫杵、杖、棓、棒、梃等。常联称为棍棒。
棍棒是在原始人类狩猎过程中使用的天然木棍、竹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只有竹、木制作的,后又有套尖形或棱形铜、铁头的,并出现了全铁棍。并且,由只能打击发展成为能打击、能刺杀两种功能。棍棒具有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使用轻便等特点,成为古代基本兵器之一。在以战车为主的古战场上,棍曾作为重要的兵器被列为“五兵”之一。
历代棍的长短、轻重、名称各异,形制也不尽相同。按材料可分为竹木棍、金属棍、混材棍;按功用可分为无刃棍、带刃棍、礼棍等。
殷商时期,尽管已出现了青铜兵器,但由于产量有限,不可能装备军队。少量的青铜兵器仅供贵族和奴隶主使用,一般士兵便使用简单的木棒、竹棍—殳。据《尚书·武成》中记载,牧野之战,周武王伐纣,纣王战败后“血流漂杵”,就是说,纣王战败后,他的兵士死伤无数,血流成河,足以漂起兵士用于作战的木质“杵”。据史料记载,我国夏、商、周代的棍均为坚木制作,长约1丈2尺(当时1丈约合现在的2米)一般为八棱形,无刃,以击打为杀伤手段,称为无刃殳。其形制简单,短粗结实,自身较重,适于击打。
商周之后,棍的前端装有青铜制作的棍头,上面开有锋刃,主要用于撞击杀伤。棍头分有棱和无棱两种,战国时期的棍头多为无棱棍头。秦汉以后的棍头花样逐渐增多,有方柱体,有三棱矛状,还有的在木柄两端套上带尖刺的铜箍。
战国以后,铜铁材料被广泛地使用,于是出现了铁棍。铁棍又名铁杖,一般僧人携带它用于防身自卫,故又叫“禅杖”或“锡杖”。铁棍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淘汰,《水浒》中的人物花和尚鲁智深就手持一根长达5尺(宋代1尺约合现在31厘米)、重62斤的铁禅杖。书中描写,鲁智深曾飕飕生风地挥舞铁禅杖大闹东京(开封)法场。
三国时期,各国军中都装备了大量的棍。据《三国志》记载,魏国大将钟会率兵平定了西蜀后,企图背叛魏国。他暗中派人挖了一个可埋伏数千人的大坑。他命令几千名亲兵手执白棍躲藏其中,想趁召集一“护军、郡守、牙将、骑督以上”官员和蜀国归降官员开会之机,一举消灭他们。然而,钟会的阴谋被泄露,各营将士将钟会住所团团围住,随后将其杀死。这里,钟会亲兵所使用的白棍便是一种白蜡杆制作的棍。
宋代军中主要装备柯黎棒、狼牙棒等。据史料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很善于使用棍棒,传说他曾靠棍棒打下四百座城池。在宋代,棍棒与其他武器组合成许多用途更为广泛的新式棍棒。有的棒头镶了刃器,有的鐏部装有刺刃,棒杆缩短到四五尺,便于挥杀格斗,作战能力大为提高。
明代使用最广泛的棍棒是白木棍,又名白格,长约8尺(明代1尺约合现在的32厘米),重3斤8两(相当于现在的3斤半),又叫少林棒,端首有刃的则称为大棒。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主持练兵时,曾编印了《棍法口诀》:
“用棍如读书,钩刀枪钯,如习一经,四书即明,六经之理亦明矣。”由此可见,戚家军操练、教习武艺均是以棍棒为基本训练武器。
棍棒最初就是一根简单的棒(实际上,有人将棍棒作了严格的区分,无刃、无附件的被称为棍,有刃或有附件的才称为棒,今人则将其统一称为棍或棒),由于作战的需要,人们又研制了许多新型的棍棒,如八尺大棍、齐眉棍、三节棍、长短梢子棍等。棍大体由棍梢、棍身、棍钯组成,演练起来有劈、崩、抡、扫、缠、绕、绞、点、拔、云、拦、挑、撩、挂、戳等棍法,可充分显示出“棍使两端”、“棍打一大片”的特点。使用时,要做到手臂圆熟,身棍合一,势猛劲烈,力透棍尖。棍法套路有“自选棍”、“少林棍”、“五虎群羊棍”等,对练套路有“对棍”、“棍进枪”、“棍进三节棍”及“三人对棍”等。
我国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他的名著《西游记》中,曾描写了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孙悟空,他所使用的武器就是一根神奇的棒——金箍棒。在吴承恩的笔下,金箍棒可随时缩小和扩大。平时,只要孙悟空一念咒语,它就会变成比绣花针还要细的小棍,放在孙悟空的耳朵里,而一旦拿出来,经孙悟空再念口诀,就可以变得又粗又长,成为力敌千钧的武器。
正确冷落男朋友的方式4种:让的爱越来越浓用友t3软件怎么进入系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