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汕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香园不仅以其建筑艺术上的价值和魅力闻名遐迩,更以百年的历史,见证了汕头近代以来的变迁,成为这座城市的珍贵记忆。
陈楚金先生在《汕头埠的富人厝——园与庐》一文中说道:
香园坐落在外马路155号,主体建筑是一座带有明显近代中西合璧风格的二层红砖墙建筑。建筑面积1958.01平方米,为“一主座五辅座”格局。……该建筑前后大体分“三进”,进门是宽阔的大厅,厅后是通往二楼的楼梯间,梯间后是天井,天井后是一排房屋。
……香园的木楼梯也保存完好,十分精致,窗玻璃有许多是近代风格的彩色玻璃,采光合理而且富有艺术美感。附属建筑有用于做木工的工人房以及厨房、佣人房、储藏室等。主楼前的旷埕还曾经有一座喷水池,处处彰显当年的辉煌和高贵。
1923年,达濠现濠江区青篮乡人李香谷从英国一名传教士手中购得“一洋楼并花园”,随后将洋楼拆除,并请来上海设计师设计、修筑香园,所采购的建筑材料均来自欧洲。
1928年香园落成。
上世纪30 年代,李香谷举家迁往香港,香园租予美籍犹太人、“马禄孚抽纱洋行”创始人马禄孚。但一直到解放前,香园实际居住和管理者是洋行买办华人经理戴天纵戴威廉。当时香园一楼是办公场地,戴家居所就在二楼。
解放后,香园先后成为汕头市纪委、抽纱公司办公场地及抽纱幼儿园六一幼儿园旧址。现今楼梯间墙上的标语“毛主席万岁”及“毛主席最新指示”,即为革命年代的印记。
1991年落实华侨政策,香园归还了李氏家族。此后香园曾被人租来开茶馆和绘画班。
2016年,李氏后人、施坦威钢琴艺术家李廷强在修葺后的香园创办了汕头首座钢琴博物馆。
“步入香园,是一个宽阔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黑白全家福照片。照片中的人衣着考究,座位长幼有序,李廷强向记者介绍,照片正中坐着的正是他的爷爷李香谷,香园的购买者,而坐在爷爷身上的是李廷强的父亲,也是爷爷的第八个儿子。”
——《汕头日报》报道《华丽转身为钢琴博物馆 香园老洋楼焕发新生命》
李氏家族史,仅是香园百年历史的一部分。
当年租赁香园作为办公场所的马禄孚,其创办的“马禄孚抽纱洋行”,是汕头抽纱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旗下有六七百名女工。香园以东还有另外的五大抽纱公司。上世纪40年代初潮汕被日军占领,商业萧条,侨批中断,抽纱业解决了许多人的生计问题,也迎来了其兴旺的时期。
但随着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汕头的英美洋行,包括“马禄孚抽纱洋行”在内,被日军封闭,汕头的抽纱业也随之基本停顿,一直到潮汕光复后才有所恢复。
马禄孚和洋行经理、香园多年的住客戴天纵戴威廉,以及当年另外五大抽纱公司的主人,大都是伯德利教会的长老或教友,香园东面茂庐的主人谢秉正即是一例。谢戴两家是亲戚关系,侧门互通,“两家的地下被挖了一个很大的防空洞,连在一起,足可以容纳三五百人。”丁烁《追寻香园的主人》
此外,当年在“马禄孚抽纱洋行”当过会计的王勖,抗战前入党,加入中华人民抗日义勇军,解放后成为汕头市第一任市长谢育才的夫人。著名摄影家沙飞司徒传的夫人王辉,是王勖的姐姐,当年也在“马禄孚抽纱洋行”工作,她对香园也有着很深的记忆。
百年香园,不仅仅是座美丽的“富人厝”潮汕话,“富豪的房子”的意思,更像一座历史舞台,那些历史深处的故事和人物,在这座舞台上,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采,透露出影影绰绰的信息,关于过去,关于现在,或许,还关于未。回溯香园的前世今生,不仅是向逝去的时代投去一瞥,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汕头人,对这座城市所表达的一份敬意和温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鐘樓愛人为什么说制造业更需要MES系统?